城市发展污染重,地球母亲来“要债”!

- liushuzi LV.工兵
- 2017/4/24 17:33:42
2017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。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,我国工业、农业、交通、生活等污染量的激增。我国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环保问题,也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了生态“还债”的高发期。
一、我国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
1、大气污染。雾霾是已经我国人民天天要谈论的问题,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造成了治理的困难。
雾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。来源主要工业生产、生活炉灶、交通运输,无法将源头统统停止。只能通过科学手段减少排放量,或有效收集不外排。同时还要大面积植树造林,吸附碳排放,从源头和治理双方向下手才能有效治理雾霾。
根据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共享的《全国林业数据分布图》和《全国PM2.5浓度分布图》结合看,林地资源对PM2.5的吸收一目了然。
为减缓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,我国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强“碳固定”,减少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。下图为《1990-2015北京市林业分布变化图》,可以看到我国对林业的大力建设。
2、水环境污染。水是生命之源,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。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。由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主要淡水存量来自地下水资源,但地下水资源更新周期过长,是不可再生资源。
通过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共享的《全国水资源总量分布图》和《全国人口分布图》看的出主要城市人多水少的主要矛盾。
如此大面积强酸性的渗坑,对地下水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。饮用了这样的水,污染物会慢慢进入人体,不仅会导致“三致”——致畸、致癌、致突变,也会对当地的整个生态环境,包括动物、植物等产生影响,反过来又间接影响人的健康。而地下水一经污染很难治理,而且花费巨大。
3、垃圾处理。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,城市人口数量与规模的迅速增加与扩张,带来了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。人口密集,生活垃圾量大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,“垃圾围城”成为大城市之痛。
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显示,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.91万平方公里,占国土总面积的30.72%。 可以说,我们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。因水土流失,全国年均损失耕地100万亩,黄土高原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1厘米以上,东北黑土地变薄。
通过分析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共享的《全国建设用地分布图》和《全国林业数据分布图》可以看出城市建设对林业的破坏。
二、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
2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积极指导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14个省市完成此前划定任务。
3、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,完善大气环境管理制度,部署推进o3污染防治。
4、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、散煤和小散乱污企业群治理、中小锅炉淘汰、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等工作力度。
5、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,以贯彻落实《水十条》为主线,督促落实地方政府责任。
6、配合住建部门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;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。
7、各地工业集聚区要在2017年底前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,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。
8、全面实施《土十条》,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,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,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。
9、加快排污许可制实施步伐,尽快形成以排污许可为核心、精简高效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。
三.我国未来环保展望
根据我国“十三五”环保规划,初步提出2020年阶段性目标。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计划,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。
全国环保监控光靠人力肯定不够的,还要结合现代科技。可以通过《全国土地利用数据》进行合理分析,得到高危污染地区。再通过高分电子卫星图像对重点土地进行监控和排查。不再出现“渗坑”这种漏网之鱼。
到2020年,达到区域细颗粒物污染形势显著好转,臭氧浓度基本稳定。
水治理方面,明确划分控制单元水环境质量责任,从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。2017年底前,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,其他地级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、河岸无垃圾、无违法排污口。
到2020年,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控制在10%以内,其他城市力争大幅度消除重度黑臭水体。
土治理方面,全面实施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,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,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、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。
到2020年,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。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,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(市、区)全覆盖。
一、我国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
1、大气污染。雾霾是已经我国人民天天要谈论的问题,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造成了治理的困难。
雾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。来源主要工业生产、生活炉灶、交通运输,无法将源头统统停止。只能通过科学手段减少排放量,或有效收集不外排。同时还要大面积植树造林,吸附碳排放,从源头和治理双方向下手才能有效治理雾霾。
根据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共享的《全国林业数据分布图》和《全国PM2.5浓度分布图》结合看,林地资源对PM2.5的吸收一目了然。
为减缓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,我国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强“碳固定”,减少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。下图为《1990-2015北京市林业分布变化图》,可以看到我国对林业的大力建设。
2、水环境污染。水是生命之源,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。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。由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主要淡水存量来自地下水资源,但地下水资源更新周期过长,是不可再生资源。
通过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共享的《全国水资源总量分布图》和《全国人口分布图》看的出主要城市人多水少的主要矛盾。
如此大面积强酸性的渗坑,对地下水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。饮用了这样的水,污染物会慢慢进入人体,不仅会导致“三致”——致畸、致癌、致突变,也会对当地的整个生态环境,包括动物、植物等产生影响,反过来又间接影响人的健康。而地下水一经污染很难治理,而且花费巨大。
3、垃圾处理。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,城市人口数量与规模的迅速增加与扩张,带来了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。人口密集,生活垃圾量大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,“垃圾围城”成为大城市之痛。
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显示,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94.91万平方公里,占国土总面积的30.72%。 可以说,我们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。因水土流失,全国年均损失耕地100万亩,黄土高原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1厘米以上,东北黑土地变薄。
通过分析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共享的《全国建设用地分布图》和《全国林业数据分布图》可以看出城市建设对林业的破坏。
二、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
2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积极指导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14个省市完成此前划定任务。
3、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,完善大气环境管理制度,部署推进o3污染防治。
4、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、散煤和小散乱污企业群治理、中小锅炉淘汰、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等工作力度。
5、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,以贯彻落实《水十条》为主线,督促落实地方政府责任。
6、配合住建部门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;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。
7、各地工业集聚区要在2017年底前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,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。
8、全面实施《土十条》,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,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,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。
9、加快排污许可制实施步伐,尽快形成以排污许可为核心、精简高效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。
三.我国未来环保展望
根据我国“十三五”环保规划,初步提出2020年阶段性目标。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计划,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。
全国环保监控光靠人力肯定不够的,还要结合现代科技。可以通过《全国土地利用数据》进行合理分析,得到高危污染地区。再通过高分电子卫星图像对重点土地进行监控和排查。不再出现“渗坑”这种漏网之鱼。
到2020年,达到区域细颗粒物污染形势显著好转,臭氧浓度基本稳定。
水治理方面,明确划分控制单元水环境质量责任,从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。2017年底前,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,其他地级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、河岸无垃圾、无违法排污口。
到2020年,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控制在10%以内,其他城市力争大幅度消除重度黑臭水体。
土治理方面,全面实施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,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,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、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。
到2020年,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。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,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(市、区)全覆盖。